國內企業在香港創立公司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潮流,更有和國際接軌因而高大上的感覺,當然這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融資便利、政策優待成為內地資本熱衷于涌入香港的主因,若我國資本市場依然保持相對封閉的狀態,或會有更多內地資本流向香港.
700多萬人口的香港,有著超過至少120萬家公司,開玩笑來說的話幾乎每6個香港人中就有一個開了公司,當然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按照去年的登記數據來看,幾乎每個月香港就有過萬家公司成立,中國境內赴港注冊占了一定的比例,這個數字還在增加.
作為國際重要的金融中心,香港健全的法律體系能夠給創業者足夠的法律保障,加上各種比內地市場根據吸引力的政策,促使了大量企業主前往香港注冊公司.雖然沒有確切的數據表明在香港注冊公司一定賺錢,但我們可以看見不斷有內地企業在香港注冊、一家家跨境代理注冊公司成立,旺盛的人氣意味著香港有金可掘.
其實注冊香港公司并沒有所謂的優惠政策,實際上香港本身的政策對國內而言就很優惠.首先,在香港注冊企業沒有經營范圍的限制、沒有行業限制,企業可以經營任何合法業務而不必另外申請牌照,這讓創業者能夠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而非沒完沒了的手續.比內地企業更吸引人的是,在香港注冊公司比內地注冊能降低大量的稅收成本.
其次,就香港政策而言,其稅種少且稅率低,不贏利的公司也不需要繳稅,雖然李嘉誠將公司遷移到開曼群島的原因很有可能是為了避免"高額"的稅收,但香港的稅率相對境內而言十分優惠,國際上還有大量機構用香港的稅務優勢以達到合理節稅.
一般而言,在香港成立的公司只需要交兩種稅,一是一次性的注冊資本厘印稅,稅率是千分之一,以實際注冊資厘定的;二是利得稅,根據注冊公司的實際凈利潤進行計算,稅率為16.5%.相比境內五花八門的各種稅而言,在香港注冊公司更有誘惑力.
第三,香港公司可以在世界各大銀行開設外匯公款賬戶、容易獲得國際信用和信貸,可以利用香港銀行的便利收發信用證,各種外幣可以隨時兌換調動,資金流動方便.香港貿易自由,成為外貿企業海外發展的重要渠道,此外香港還允許空殼公司存在,為創業者提供潛在的便利.
這些政策,對內地創業者、企業而言,是想都想不到的.除了注冊公司享受便利外,越來越多的企業在香港尋求融資,就資本市場而言,2014年香港股市有85%的IPO企業來自內地,中資企業IPO市值占總市值的60%.可見,內地企業、投資者已經將香港作為一個融資便利、創業便利、賺錢便利的工具.
香港自身或也在承認這一點,在2015亞洲金融論壇上,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就指出,香港在扮演"超級連接者"的角色,香港目前所有的這些優勢發揮都依賴于香港的自由競爭的市場和高度透明的市場規則,香港一直秉持非常開放和包容的態度,香港作為一個開放包容的社會不僅體現在每個人態度上,而且更重要他會體現在體系和政策上,香港和世界各國共享發展機遇.
由此可見,內地資本不斷涌入香港,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國內市場對外開放程度太低,自貿區方面的建設依然不能滿足海外貿易的需求.正因為是"一國兩制",規模不大的內地資本才有機會通過香港與成熟的資本市場進行接觸,不然可以想象會有一大批人在不斷選擇跨國注冊公司.
更為重要的是,國內市場連對內開放的程度都非常低,想留住內地資本可謂難上加難.盡管2014年所謂的"7萬億"將引導民間資本進行投資,但是否能完全落地還是個迷,在全球化金融已經喊了數十年后的今天,自身不開放就不能埋怨資本"不愛國".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第頭號經濟體,我國的對外貿易量勢必大幅提升,如果境內還不能做到對外開放,在香港注冊成立的企業必然會大幅增加,并為香港創造更多的財政收入,繁榮香港市場.